乾癬易引起併發症
林明秀表示,乾癬與遺傳基因息息相關,目前已知至少有9種染色體有其關聯性,屬於潛在的全身系統性疾病;誘發的因素來自情緒壓力、細菌或病毒感染、藥物使用等,發病嚴重程度與症狀依個人體質而異,有斑塊、滴狀、汗疹及膿包形貌,引起的疼痛或癢感也有個別差異,但醫師強調,乾癬並不是「癬」,皮膚的碎屑是由於角質過度增生脫落所造成,並不具有傳染性。
但乾癬可能合併全身併發症,例如增加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發炎性腸道疾病、肥胖、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憂鬱症等危險性。根據研究顯示,乾癬患者與肥胖有相同細胞激素,導致60歲以上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比常人高出許多,也因為血管中的收縮素反轉脢增加,相較之下多出了2倍高血壓的罹患機率;而乾癬發病時會出現異常血脂肪,血中低密度的脂蛋白、脂蛋白a等,又與病灶面積嚴重指數值(PASI)呈正相關。
由於慢性發炎狀態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乾癬病友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粥狀動脈硬化、鬱血性心臟病等機率較高,肝癌、皮膚鱗狀細胞癌、口腔癌的發生率也會上升,尤其淋巴增生性癌症,更多了將近8倍的機率,同時還會增加惡性腫瘤,如大腸癌、喉癌、肺癌、腎癌及非黑色素皮膚癌的危險性。此外,發炎性腸道疾病與非酒精性脂肪肝都屬於乾癬患者的潛在疾病;治療時使用的全身性抗發炎藥物或外用類固醇,還有可能導致病理性骨折跟骨質疏鬆。面對身體及心理上的困窘和無助,乾癬患者容易產生憂鬱現象,就有問卷數據指出,在2391位受訪患者中,高達62%有憂鬱的傾向。
從傳統治療到生物製劑
治療方面,林明秀提到,基本治療會使用到外用藥物,例如抑制角質細胞增生的維生素D衍生物、減少脫屑及斑塊厚度的外用維生素A酸,以及抗發炎、抗增生的局部性皮質類固醇,但用藥後若無法將病情控制在10個手掌內,依舊不斷擴增範圍,通常就會建議前往醫院進行「中波紫外線照光」,萬一還是無法有效抑制,接著會直接進入全身性藥物治療(使用methotrexate、環孢黴素、口服維生素A 酸等),如果患者已經接受至少2種外用藥物治療,還是沒顯著效用甚至造成副作用,這時可以考慮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是指具有藥理作用的蛋白質製劑,由生物體所製造、產生的融合蛋白或單株抗體。目前台灣普遍使用的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生物製劑有:恩博(Enbrel)、復邁(Humira)、喜達諾(Stelara)、可善挺(Cosentyx)等,相對傳統的治療方式,生物製劑效果較佳,副作用也較低,不過缺點是費用相當高昂,所以被列為乾癬治療的最後選擇。
談到生活保健,林明秀也建議,乾癬患者應避免服用市售抗癌的免疫增強食品,如靈芝、巴西磨菇、螺旋藻等,避免造成體內發炎更加激進,也盡量改善抽菸、睡眠不足、過勞等不良生活作息,平時注意不要用力搔抓皮膚,也避免長期暴露在低溼、低溫的環境下,還有盡可能不要口服或注射類固醇,同時配合皮膚科醫師診治,接受適當治療,才能有效控制病況。
下一場健康講座活動時間預訂於108年3月9日(六)舉行,如欲取得最新活動消息的民眾,請上網搜尋「lecture99健康公益講座」,或撥打專線:(02)2391-5568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