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名醫開講免費報名︰鼻過敏、乳房腫瘤、肌少症
乳篩工具有7種 黃星華醫師健康開講說分明

乳篩工具有7種 黃星華醫師健康開講說分明

乳房是女性的重要性徵,具有美容、哺乳及促進性慾的功能,但因現代人不良飲食生活習慣,漸漸提升乳房病變的機率,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逐年資料顯示,乳癌罹患率大幅提升,已占據女性癌症排行第1位。為此,財團法人台北醫學大學校友會教育基金會、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特別邀請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醫師黃星華,與民眾主講「乳房腫瘤之篩檢及乳癌治療後之追蹤」,透過探討篩檢的方式及功能,推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概念。

乳癌可藉由「分期」界定癌細胞在體內的範圍,第0至3期都屬於早期乳癌,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都有70%以上,但進入第4期後存活率大幅跌至24%,證明「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對於病情控制有重要的影響。目前乳房篩檢的工具分7種,其功能性不盡相同,黃星華簡單分析各個方式的原理及優缺點,讓處於不同年齡、風險族群的民眾能充分了解,並選擇當下最適合自己的篩檢方式。

乳房篩檢工具(一):觸診

一般婦女使用觸診檢查最適當的時機為每月經期後1星期內,停經或更年期婦女則每月固定挑選1天即可。養成自我乳房檢查雖是良好習慣,但因為當觸摸到異常而就醫時,腫瘤往往都已有2公分大,這時才開始治療都算延宕過久,因此不適合用來當作乳癌篩檢的診斷依據。黃星華提醒,不論觸診是否摸到異物,最好還是依循衛生福利部所制定的時間到醫院做檢查。

乳房篩檢工具(二):乳房攝影

國民健康署所提供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是目前唯一經過大型臨床試驗,被證實能夠有效降低2至3成死亡率的乳癌篩檢工具,透過低輻射劑量X光(約0.7毫西弗)的透視檢查,可偵測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及早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診斷率達70%至80%。

乳房攝影檢查的優點是時間短、可大規模篩檢,現在國內提供45至69歲女性每2年1次免費檢查;40至44歲的女性,若有二等親以內的血親罹患乳癌,即屬高風險族群,也可接受免費篩檢服務;至於年齡層在35歲以下,因尚未停經,仍處於適孕期,擔心檢查時易有輻射暴露問題,再加上年輕的乳房纖維組織還很密集,不容易壓散後透視檢測,因此不建議照X光。此外,懷孕婦女、月經期間乳房漲痛者、完全無法忍受壓迫乳房造成的疼痛者,以及乳房有移植物的婦女,也不推薦做乳房攝影。

乳房篩檢工具(三):超音波

超音波檢查是利用超高頻率的聲波穿過人體,蒐集不同組織對聲波的反射程度,再經由電腦精密計算,最終呈現出體內組織的構造。乳癌診斷率約在80%至87% 之間,除了乳癌,也可偵測出纖維腺瘤、纖維囊腫及乳管內乳突瘤,前兩者屬良性腫瘤,台灣約3分之1的女性會發生;乳管內乳突瘤則有1%至5%病變成惡性瘤的機率,通常醫師會建議進一步切片檢查或取出,以除後患。

超音波檢測沒有放射線的顧慮,也容易察覺緻密乳房實質的病灶,利於分辨水囊腫與實質腫瘤,此外,還有設備普遍、費用較低等優點;不過由於無法有效呈現微鈣化點(microcalcification),因此很少能發現原位癌,而超音波的測驗品質又會受到檢查者技術與經驗的影響,若受測者是老年人,則更容易因為乳腺退化的因素,導致無法精確判斷,因此使用超音波當作第1篩檢工具並沒有太大的診斷價值。

許多民眾好奇,究竟做了乳房攝影之後還要不要做超音波複查?黃星華表示,這2種方式效果不同,還不能相互取代,若40至50歲民眾做完乳房攝影篩檢後,並沒有發現任何奇怪的徵兆,就不一定非得做超音波不可;倘若乳房攝影結果有偵測到一些不清楚或有疑慮的部分,則可透過超音波進行確認,通常2者皆檢測的狀況下,診斷率超過9成;至於35歲以下不建議做乳房攝影的婦女,若經由超音波未能確定,下一個考慮的方式會是核磁共振、生檢或直接切片檢查。

乳房篩檢工具(四):電腦斷層

電腦斷層是種醫學影像檢查,原理是通過單一軸面的X射線旋轉照射人體1圈,藉由不同組織對X射線吸收能力的差異,利用電腦的三維技術重新建立出斷層面影像。雖然乳房電腦斷層的診斷率相當好,可是含有大量的副作用,照射1次相當於做350次胸部X光(等於10次乳房攝影)的輻射劑量,甚至有研究顯示,經常接受此複雜影像檢查者會增加罹癌風險,其中電腦斷層和心臟導管檢查更是主要輻射來源,占81%。

因此,比起用來當作乳癌篩檢的第1道防線,乳房電腦斷層更適合用在探測已罹癌患者的乳房深部,或者較大腫瘤手術前的評估,有助於偵測癌細胞侵犯胸壁的程度及內乳淋巴腺的狀況,當懷疑乳癌細胞轉移肺部時,也較適合使用此檢測。

乳房篩檢工具(五):核磁共振

目前核磁共振擁有最精準的檢測率,操作方式是將人體置於強大的磁場中,透過特定的無線電波脈衝,激發人體組織中的氫原子核,當能量激發後會釋放出電磁波訊號,就可以經由電腦分析、組合成影像;此外,在檢查同時可在血管注射顯影劑(Gadolinium),利用腫瘤血管增生、血流量增加的特性,分析特定顯像增強的腫瘤對顯影劑吸收、排泄速度所形成的動力學區線(Kinetic curve),藉以判別腫瘤為良性或惡性。

由於核磁共振的診斷率高達9成以上,因此可用來評估乳癌術前的腫瘤範圍及對輔助性化學治療的反應,作為手術策略的參考,還能應用於追蹤乳癌術後情形或接受乳腺炎大面積清創後所造成的組織破壞、結構中斷、肉芽疤痕形成的狀況;另外,也可以協助找出以腋下淋巴腺轉移為表現的微小原發性乳癌,甚至幫助辨別曾注射過矽膠的乳房變化。

至於能不能成為普遍的乳癌篩檢工具,黃星華回應,核磁共振偵測的敏感度太高,可能會造成後續過多不必要的切片手術,但若乳房的異常還停留在鈣化階段時,則會因腫瘤的血管新生尚不足,無法像乳房攝影一樣及早發現;再者,核磁共振價格高昂、檢查費時,體內有置入人工電子裝置、具磁性之血管夾、金屬植入物等民眾都不適合檢測,還有加重腎臟負擔而引發腎臟疾病的風險。

乳房篩檢工具(六):正子造影

近10年很夯的正子造影,是依賴放射性同位素藥物在衰變的過程中,釋放出帶正電荷的正子所得出的影像。當正子距離人體組織不到1毫米時,會撞擊帶負電荷的電子而相互抵銷,過程中質量不見後,就以能量的形式放出2道方向相反的伽瑪射線,經正子斷層造影儀偵測,並利用電腦重組正子同位素在組織或器官內分布的圖像。

雖然正子造影的診斷率也大於9成,但對一般乳癌篩檢而言,輻射量、價格及耗時程度都相對較高,也容易出現假陽性的結果,導致過多不必要的切片手術,目前仍較適合應用在診斷乳癌遠處轉移或復發時的探測。

乳房篩檢工具(七):CAl5-3

CAl5-3是目前用於乳癌價值最高的腫瘤標記。轉移性乳癌的病患中有70%血液中的CA15-3濃度會升高,但早期侷限性乳癌患者只有10%的起伏,至於在良性的乳房疾病中則幾乎不會提升,但卻會受到乳房以外的皮膚癌影響,因不具有專一性,故臨床上無法利用CA15-3來診斷或篩檢早期乳癌。目前CA15-3最大的用處為追蹤「轉移性乳癌」病人對治療的反應。

總結上述方法的優缺,黃星華鼓勵女性朋友們平時在家多做自我檢查,但切勿以觸診結果為主要判別依據,45至69歲及40到44歲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須每2年做1次乳房攝影;20歲以上女性如有疑慮,可以先接受1次乳房超音波偵測,3年後做第2次,再將結果進行比對;高風險族群(家族遺傳/BRCA1、BRCA2、TP53基因變異者/胸部接受過放射治療者)更需按常規接受乳房攝影及超音波檢查,若有變異再執行下一步核磁共振或切片;另外,乳房有移植物者也建議先做乳房攝影或超音波篩檢,若結果不清楚再安排核磁共振。

乳癌術後追蹤

乳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能大幅提升存活率,但不表示術後就能高枕無憂,研究統計,即便是早期乳癌,治療後仍有3成復發機率,而癌友9成的死因通常與復發相關,不得不防。癌症復發大致可分2種,「局部復發」係指腫瘤在手術切除後,在同側乳房或附近淋巴又長出來;「遠端轉移」則是腫瘤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或器官。另外,已有單邊乳癌的患者,另1側乳房新長癌細胞的機率比健康者高達4倍。

黃星華解釋,乳癌根據細胞分子的基因表現而有不同分型,相對也有不同的轉移狀況及復發率,目前統計,最常轉移的部位是骨頭(39%至40%),其次是肝臟、肺臟,最後是腦部。為了有效預防,可透過理學檢查(視診、聽診、扣診、觸診)、血液檢查、CBC、生化檢查(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等)、腫瘤標記(CEA、CA15-3)、胸腔X光、腹部超音波、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Alk-p(鹼性磷酸酶)、全身骨骼掃描或頭部電腦斷層進行追蹤,若接受荷爾蒙治療1至2年,則要加做骨密度檢查及婦產科檢查。

黃星華進一步列出追蹤的最佳時間點,通常建議病患治療後1至2年,每3個月定期回診進行上述之追蹤檢驗;3至5年後,以6個月為單位進行定期檢測;第6年起,每年定期接受檢查即可,若期間有疑慮,可與專業醫師討論,並視病況進行調整。


下一場健康講座活動時間預訂於108年6月22日(六)舉行,如欲取得最新活動消息的民眾,請上網搜尋「北醫校友會教育基金會」或「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或撥打專線:(02)2391-5568洽詢。

台灣醫級邦_李宏信醫師宏仁診所02-25713168鼻過敏耳鳴眩暈
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財團法人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健康新聞社光華家醫科診所
Copyright © 李宏信醫師網 All Rights Reserved / 當日流量 1641 / 累積流量 3749395
本網站由健康傳媒製作維護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任意轉載,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