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健康黃曼瑩/台北報導】2009.09.23
突然感覺一陣眩暈,好像周遭天旋地轉一般,站都站不穩,整個人似乎飄浮不定,非常不舒服,小心可能是內耳淋巴水腫所引起的症狀。內耳淋巴水腫的病理與青光眼非常相似,因此有「內耳青光眼」之稱,它會引發耳鳴、眩暈及重聽,又因是梅尼爾醫師最早發現而聞名於世,所以凡是有上述3大症狀皆統稱為梅尼爾氏症。
眩暈可以分為中樞性眩暈和周邊性眩暈兩種,站不穩、走路會搖晃無法平衡,可能是中樞性眩暈;而比較劇烈搖晃的感覺應是周邊性眩暈。內耳淋巴水腫引起的病變屬於周邊性眩暈,台北市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宏信醫師表示,內耳淋巴水腫此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常檢查不出病因。一般來說,當內耳淋巴液分泌過多,或排出困難,則壓力增加,會壓迫並傷害管內的聽神經細胞,即發生耳鳴、眩暈、重聽及耳聾等病變。
內耳是由管狀的蝸牛體及3個半規管所組成,內含有淋巴液且互為相通。外界聲音音波振動蝸牛體內的淋巴液及神經毛細胞,再傳入腦部而有聽覺,若有病變則會耳鳴及重聽;「三半規管」是由3個互為垂直的半圓圈管所組成,其內有淋巴液,當頭部轉動時,則管內的淋巴液振動與管壁的神經發生衝撞、激盪,而有不同方向及轉動速度的感覺,是人類主司平衡的器官,當出現病變時,就會眩暈。
李宏信醫師表示,雖然目前還不了解內耳淋巴水腫的病因,但與過勞、緊張、焦慮、失眠等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因會影響到微細血管循環障礙,但內耳水腫的壓力無法像眼壓可以測量,必須切片才能得知,因此當醫師說是梅尼爾氏症及內耳淋巴水腫時,常是由相關症狀推論而來。所以日常生活上要注意不要過度操勞、不要熬夜、生活規律、飲食正常、多運動等。偶爾輕鬆一下,適時排解生活及工作上的壓力也很重要,建議可安排國、內外旅遊,修身養性,抒發情緒忘記一些煩惱,很快就會好。
內耳水腫引發的眩暈症,有時是天旋地轉,令人非常難過,部分患者在治療幾天後會自然痊癒,好像沒有事情一樣,不過首次發作後,有可能會隨時發作,就像不定時炸彈一樣,常反反覆覆,無法預估發作時間,因此當發作時,患者會感到很恐慌、盜汗等情形,而經常處於生活恐懼之中。李宏信醫師表示其實可透過服藥控制,但因需長期治療服藥控制,患者往往無法持續,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建議應持續治療服藥,對病情的控制會有所幫助,減少眩暈發作。
在內耳淋巴水腫出現初期,會有耳朵悶塞、脹痛、耳鳴、聽不太清楚的感覺,若未能及時治療會發生眩暈症,嚴重時會天旋地轉,在重覆發作之後,聽力則會愈來愈差。在急性發作期,應避免頭部轉動太快,治療則以鎮靜、止暈、止吐、利尿劑為主,利尿劑及低鹽飲食是為減少體內水分來達到內耳淋巴減壓的目的。
通常耳鳴的音量從小聲越變越大聲,輕微者勉強可以適應接受,但長期下來,耳鳴聲音會變尖叫聲或極大聲,令人非常難過,且也會影響聽力,再加上因耳鳴診斷不易,治療過程更加棘手,許多患者無及時治療,而失去治療先機。李宏信醫師表示,部分初期病患僅需在生活上做些調適,甚至可不必服藥,就可以自然消失。至於發作較久的慢性病患,也只要耐心長期服藥半年至一年左右,絕大部分的患者皆可減輕其症狀,從小聲到漸漸消失。
治療耳鳴的藥物種類,第一類為促進血管通暢,俗話稱打通血路,第二類為神經活化營養劑,讓神經細胞復活再生,以及抑制血管過度收縮等藥物。其實,每一類都有相當多種的藥物可以使用,若多種藥物配合使用則有加成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患者要聽從醫師的建議長期服藥,若只因短期沒看見效果就放棄治療,就非常可惜,能早期發現耐心接受治療,效果則指日可待。
治療手術是以內耳淋巴囊切開減壓術為主及前庭神經切除術等,但手術對眩暈症有效,對耳鳴無效;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如在飲食控制方面,盡量採低鹽低鈉,少吃含有膽固醇及脂肪過高的食物,睡眠要充足、避免熬夜、過度勞累和精神壓力等,耳鳴必須耐心服藥,才能逐漸減輕不適,一般是以血管暢通、神經活化為主,使用維他命B群、鋅、硒及抗氧化劑等,可以加速痊癒,並預防復發。
台灣醫級邦_李宏信醫師 | 宏仁診所02-25713168 | 鼻過敏 | 耳鳴眩暈 |
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 | 財團法人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 | 健康新聞社 | 光華家醫科診所 |
Copyright © 李宏信醫師網 All Rights Reserved / 當日流量 1956 / 累積流量 4240300 |
本網站由健康傳媒製作維護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任意轉載,違者依法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