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專訪
耳中風-天冷熬夜 好發突發性耳聾
2014-01-17
【中時健康 王宇仁/台北報導】2014.01.17
耳中風-天冷熬夜 好發突發性耳聾 
氣溫連創新低,許多民眾出門全身包緊緊,穿上了厚重的羽絨外套,手套、圍巾、口罩一樣都不少,深怕一個不小心,凍壞身體、罹患感冒。不過,冬季低溫期間除了要嚴防感冒之外,更要當心「耳中風」。

您沒聽錯!除了我們平常熟知的腦中風,耳朵也會引發中風,而且一樣在天冷期間容易好發。日前基隆一名50歲男子原本聽力很正常,然而連續加班晚歸,又適逢冷氣團來襲,氣候轉濕冷,早上起床,左耳嚴重耳鳴,講電話時對方的聲音聽起來悶悶的,好像很遙遠。男子到耳鼻喉科檢查,才得知自己罹患「耳中風」。

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理事長李宏信醫師表示,「耳中風」就是「突發性耳聾」,所謂「突發性」是相對「漸進性」的聽力退化來說的。一般人因為聽覺器官老化或是耳部疾病所引起的聽力障礙,病程常常是徐緩漸進發生的。但若事先沒有任何徵兆或病史而突然失聰、聽力喪失,且在72小時內就發生超過30分貝的聽力損失,很可能就是罹患「耳中風」。

來門診求治的「耳中風」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是早上醒來就發現,有的是拿起電話筒以為壞了,也有的在好幾小時的耳鳴症狀後突然喪失聽力。有半數的患者在剛發病時有平衡感變差或是眩暈的情形,不過,眩暈的症狀大多只會發生一二天,但耳鳴及耳聾的問題則仍持續下去。

「耳中風」成因目前不明,大多數的研究結果認為可能與內耳損傷有關。由於「耳中風」大多來得突然,所以有許多學者認為內耳中風的兩大主因為內耳微血管突然有血塊阻塞,血流完全栓塞造成內耳組織缺血壞死甚至有失聰的危險性。也有因病毒感染,如臉頰疱疹、感冒、麻疹等侵襲而破壞內耳神經引起失聰。

而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管硬化等患者是「耳中風」的高危險群,此外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內耳容易感染發炎,也可能引發耳中風。針對突發性耳聾的治療,必須使用類固醇及促進血管通暢的藥物。類固醇藥物可以減輕內耳發炎的程度,而促進血管暢通的藥物,目的在擴張血管,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改善內耳的血液循環。有時視症狀給予抑制交感神經的藥物,放鬆內耳血管,最後再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修復內耳損傷的細胞。值得注意的是,類固醇的藥物是抑止內耳神經發炎的作用,適用於急性期,使用上不宜超過兩周,以免產生副作用的疑慮。

李宏信醫師強調,只要發現得早,把握14天黃金治療期內接受治療,治癒率可高達九成。不過,大多數人治療後雖然聽力可以恢復九成,但還是會併發耳鳴的後遺症,必要時應持續服藥3至6個月,直至耳鳴的症狀消失為止,才能保護聽力不再受損。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有些人的「耳中風」症狀較輕微,可能在充分休息之後自然不藥而癒,不過並非所有患者皆如此。因此除非耳鳴、頭暈、聽力減退的症狀立即消失,否則就應把握在黃金治療期之內就醫檢查治療,切勿拖延。天冷期間,人體免疫力容易下降,日常生活應維持營養均衡,睡眠充足,正常作息,做好全身保暖,提升自體免疫力,才能有效預防「耳中風」。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6&id=17430

 

台灣醫級邦_李宏信醫師宏仁診所02-25713168鼻過敏耳鳴眩暈
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財團法人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健康新聞社光華家醫科診所
Copyright © 李宏信醫師網 All Rights Reserved / 當日流量 1942 / 累積流量 4240286
本網站由健康傳媒製作維護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任意轉載,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