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傳媒 陳鴻謙/台北報導】2017.11.23
時節入秋,雖然白天還是一樣艷陽高照,但入夜後,已經不再那麼悶熱,每當日夜溫差變大、忽冷忽熱的天氣型態,不少民眾因而出現眩暈、頭暈的症狀。遇到這種情況,很多人以為只要多休息就會好,但根據調查顯示,眩暈可能是中風前兆,特別是浮動型眩暈;如果眩暈症狀經常發生,之後中風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約2倍,提醒民眾不可輕忽。
一般人可能都有過頭暈的經驗,但多半稍作休息後即可恢復正常,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影響。但眩暈則不同,通常眩暈患者本身會因感覺周遭景物明顯晃動而無法平衡,就好像時時刻刻在暈車、暈船一樣。眩暈也常伴隨有嘔心、冒汗、心悸、臉色蒼白等自律神經失調的反應,甚至有人還會暈眩到無法起床,進而影響生活。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說明,人體內耳構造是由管狀的蝸牛體及三半規管所組成,內含淋巴液且互為相通。耳鳴、眩暈之所以產生,主要是因為內耳淋巴水腫所造成,也就是俗稱的梅尼爾氏症。當內耳淋巴液過度分泌,無法即時排出體外時,只要頭部稍微轉動或晃動,管內淋巴液與管壁神經就會發生衝撞、激盪,因而造成異樣感覺而導致暈眩。
李宏信表示,由於眩暈症是屬於內耳血管病變的一種,因此可視為內耳血管發生中風的徵兆。目前也有調查顯示,眩暈常發作的人,之後發生中風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約2倍,原因在於反覆眩暈、感覺頭昏,往往也代表身體的微血管已經出問題,之後體內的中大型血管也可能會跟著出現異狀,故眩暈可視為腦中風的前兆,一般認為是內耳三半規管的同題,但更重要的排出腦部腦幹的病變所引起的。提醒民眾一旦出現頻頻頭暈問題,就應盡早就醫,不可大意。
李宏信指出,眩暈患者在治療時,通常需長期服用神經營養、血管擴張以及增加血液滲透作用等藥物,另外再搭配使用抗自由基等藥物防治細胞老化、內耳神經活化及神經細胞再生的藥物;如果症狀較為嚴重,可能還必須額外服用止暈藥物。除了藥物之外,有研究指出,活性維生素B群及葉酸等也能防止神經細胞退化,可適量服用。
部分症狀較輕的眩暈患者,在經過藥物治療很快可以改善,但若誤以為已經痊癒而貿然停藥,恐帶來反覆發作的後遺症。李宏信提醒,因內耳長期血管病變所引起的眩暈症,是一種慢性病變,患者一定要遵從醫囑、長期耐心服藥,直至內耳功能改善正常化,才能治癒而不易復發。切莫擅自停藥,否則未來眩暈還是會不斷復發,而且更嚴重。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也補充,當出現頭暈問題時,就應盡早就醫檢查,若是單純內耳問題可配合相關抗眩暈藥物改善。但若頭暈情形越來越嚴重,且出現嗜睡、認知功能變差等異狀,便有可能是中風前兆,此時應到神經內科檢查確認,及早治療。
引用來源:入秋好發眩暈症 當心中風前警訊
台灣醫級邦_李宏信醫師 | 宏仁診所02-25713168 | 鼻過敏 | 耳鳴眩暈 |
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 | 財團法人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 | 健康新聞社 | 光華家醫科診所 |
Copyright © 李宏信醫師網 All Rights Reserved / 當日流量 1885 / 累積流量 4240227 |
本網站由健康傳媒製作維護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任意轉載,違者依法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