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專訪
突發性耳鳴莫輕忽 及早就醫避免聽障
2010-10-26

 

【中時健康 張舜燕/台北報導】2010.10.26 
 
一名工作忙碌的三十歲職場女子,某晚右耳突然出現間歇性的耳鳴,患者描述像是坐飛機時耳壓不平衡的嗡嗡聲,女子整晚不斷吞嚥口水,隔天繼續上班,片面以為情況已經好轉,不料晚上回家又開始出現吵鬧的耳鳴症狀,這次不僅持續一整晚,尖銳聲響愈來愈大,嚴重干擾以至於無法入睡。天亮後她立即求診,經耳鼻喉科醫師檢查研判,女子罹患了突發性的耳鳴,一般黃金治療期是發病的前兩週,所幸她及時就醫,服藥後病症已妥善控制,聽力同時也獲得改善。

案例中的女子,由於工作壓力繁重,長期疲累,造成自律神經異常,血管過度收縮而阻塞,產生了耳鳴的病變。台北市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暨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表示,病人在發作的第一時間接受藥物治療,病症很快獲得控制,若是放任不治療,很可能造成惡化,甚至會引發重聽、耳聾等後遺症,千萬不可輕忽。

基本上,耳鳴常發生在中老年人,老化是發病最主要的原因。由於血管壁長期有血脂肪、膽固醇等雜質沉積,血管因此變狹窄,影響內耳組織的營養供應,神經萎縮且組織壞死,耳鳴因此出現。不過由於現代人的壓力過大,青壯年人也常因身心過度疲累緊張,長期處於壓力環境之下,導致內耳血管病變,進而引發耳鳴及重聽等併發症。

耳鳴的藥物治療,以神經活化再生為主,由於內耳神經位於最末梢,供應血管及養份不易,而且神經再生往往需要更長時間輸送,並非短時間就能看到療效,因此病人服藥更需耐心與毅力,直到症狀明顯改善、甚至痊癒之後,才建議停藥。至於壓力性的突發性耳鳴,若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治癒的機率相當高。

分析耳鳴發生的原因,除了嚴重外傷、音爆或長期噪音環境等因素外,多數病患雖然積極奔走於各大醫院做檢查,報告往往顯示正常,診斷原因多數傾向「原因不明」,道理何在?李宏信說明,目前醫界公認耳鳴是內耳內組織循環不良、神經萎縮、淋巴水腫、椎基底動脈循環不良等病變所引起,這些病理組織在病患身上,無法觀察也偵測不到,臨床也只能在過世病患的內耳解剖病理切片中找到病因及病灶,求好心切的病人千萬不要由於在醫院檢查正常,查不出真正的病因及結果,就失去了治療的信心。原則上,醫師治療耳鳴病患是根據歷年來的解剖及病理切片的知識理論,病人即使錯失了治療黃金期,如果能耐心服藥,仍有治癒的可能性。

許多患者誤以為耳鳴不能醫治,或是存在耳鳴不必治療的迷思,消極地把耳鳴當作朋友,試圖和魔音穿耳的噪音和平共存,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耳鳴初期的病人確實有可能不藥而癒,但是僅是小部分,若是不理會或不治療,惡化後的後遺症更加費心費時。目前暢通血管、神經營養、低劑量鎮定劑等三類藥劑,能達到通暢血液、活化神經、調節內耳淋巴液及抑制血管過度收縮的病症,耳鳴病患服藥數月或半年後,病情往往會有改善,切忌自行停藥。

 

台灣醫級邦_李宏信醫師宏仁診所02-25713168鼻過敏耳鳴眩暈
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財團法人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健康新聞社光華家醫科診所
Copyright © 李宏信醫師網 All Rights Reserved / 當日流量 320 / 累積流量 4261444
本網站由健康傳媒製作維護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勿任意轉載,違者依法必究